[意见反馈]返回搜索首页环球医药招商网 > 医药数据 > 中药材炮制规范

 

    灸法和拔罐禁忌

    中医知识
        灸法和拔罐禁忌       一、灸法禁忌       灸法,是起源于我国的独特的针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。同时,也是人类最早应用的外治疗法之一。灸法法简方便,效专力宏,灸疗适应范围广泛。较之针刺疗法,一般来说,更为安全。但和其它的穴位刺激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。为了避免造成意外事故,在临床中须注意下列几条。       (一)、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灸法       应用灸疗,必须掌握好灸法的运用。如前所述,灸治方法十分繁多。在实际操作应用时,必须针对不同情况,选用最佳的灸法。       首先应因人而宜。如老人、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。糖尿病人则禁用着肤灸,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,伤口不易愈合。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。如面部,宜用艾卷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,而不能用直接灸等。       其次须因病而宜。随着灸治方法的发展,出现了专病专法化的趋向,所以在选用灸法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点。大量临床经验表明,采用直接灸(化脓灸)的方法,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;又如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,已在大陆普遍应用;又如麻线灸治女阴白斑,铺灸治类风湿性脊柱炎等等。总之,一定要因人因病,选择合适的灸法。       (二)、控制和掌握灸量      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、程度、速度和水平等。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,取决于施灸的方式,灸炷的大小、壮数的多少,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。掌握最佳灸量,有助于提高疗效,防止不良反应。按古今医家的经验,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:       1、由天时、地理定灸量。如冬天灸量宜大,方能祛寒通痹,助阳回厥。另如北方风寒凛列,灸量宜大;南方宜小。       2、由年龄、体质、性别定灸量。不同的年龄、体质和性别,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。古有以年龄定灸量,称随年壮,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,以壮年为限度。尚应考虑体质情况,并据男女生理、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。另外,由于种族差异,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。       3、由病情、病性定灸量。病深痼疾,一般灸量宜大。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言“凡言壮数者,若丁壮遇病根深笃,可倍多于方数”。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,灸量宜小,但须坚持日久。病在浅表、灸量可小;在内则灸量宜大。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,但病根在内,故灸量亦须大。       4、由所取部位定灸量。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,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。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云:“头面目咽,灸之最欲生少;手臂四肢,灸之则须小熟,亦不宜多;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,其腰脊欲须生少”。实验也发现,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、至阴穴,少灸则转胎效果佳,多灸之后效反差。       5、由灸炷大小控制灸量。灸炷的大小,古籍述之颇详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云:“灸不三分,是谓徒冤,炷务大也”。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。此间接灸而言,若直接灸则不然,艾炷可小至粟粒大。在施灸时,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。       6、由病人感觉为度控制灸量。病人感觉分二类,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。根据不同病情,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,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,可按病人口述而加控制。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,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,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。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。       7、分次灸控制灸量。将规定的壮数,一次灸完为顿灸,分次灸完称报灸。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,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,以防止不良反应,取得预期效果。恰如《神灸经纶》所云:“若并灸之,恐骨气血难堪,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”。       当然,上列各条的具体施灸量应综合考虑。       (三)、施灸前一定要定好灸法,选准穴位,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,并采取舒适的、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。       (四)、施艾灸时,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衣被。用各种灸法,都要注意保护皮肤,特别是对局部知觉迟钝或消失者,以及老人、小儿更应如此,以免过分灼伤,引起不良后果。       (五)、非化脓灸时,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,如水泡不大,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,并嘱病人不要抓破,一般数天后即可吸收自愈。如水泡过大,宜用消毒针具,引出水泡内液,外用消毒敷料保护,也可在数日内痊愈。       (六)、当施行着肤灸时,应注意消毒,不论是化脓灸还是非化脓灸,都须先在穴位上行75%酒精消毒。化脓灸灸毕,应在穴区以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将灸灰拭净。在换敷料促成化脓期间,也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。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,均应忌酒、鱼腥及刺激性食物,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、生痰助风,并可刺激皮肤不良反应,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。       (七)、艾炷或艾卷灸治疗结束后,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,以防复燃事故发生。        (八)、在胸背及大血管行温针灸,针刺深度则可略浅于平时的针刺深度,为在针柄上加艾绒时下按而留有余地,以防加艾绒时无意中使针具超过安全深度而造成意外。       (九)、对于感觉迟钝的患者(如痿证、偏瘫等)慎用温针,如欲使用也要严密注意针孔处变化,防止灼伤,因这类病人气血弱,血循较常人差,皮肤灼伤后极难愈合,故应引起注意。       (十)、关于禁灸的部位、病症及其它。       1、禁灸部位      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,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,颇不一致。如《针灸甲乙经》仅载24个穴位,《针灸集成》则达49个之多。从临床实践看,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。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、大血管附近的穴位,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,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。另外,孕妇少腹部亦禁灸。       2、禁忌病症       凡高热、大量吐血、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,一般不适宜用灸法,但并非绝对。       3、其它禁忌       对于过饱、过劳、过饥、醉酒、大渴、大惊、大恐、大怒者,慎用灸法。另外,近年来还发现少数病人对艾叶发生过敏,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法或其它穴位刺激法。       二、拔罐禁忌       拔罐法又称吸筒法、吸杯法、角法。它是以杯罐为为工具,采用热力、抽吸等方法,排除其中空气,使造成负压,吸拔于穴区或特定的部位而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的一种传统疗法。为了避免意外事故,应注意以下各点。       (一)、预防晕罐发生。和晕针一样,晕罐也是一种血管抑制晕厥。其发生率虽无针刺高,但也绝非罕见。临床表现和晕针类似,如头晕、胸闷、恶心欲呕,肢体发软,冷汗淋漓,甚者可出现瞬间意识丧失等。因此,应引起充分重视。为防止晕罐,对初次拔罐并有畏惧心理者,或有晕针晕罐史者,应注意预防。预防分心理预防和生理预防二方面。所谓心理预防,即对患者进行解释,消除其恐惧心态。所谓生理预防,则是对这类病人,最好采取卧位拔罐。饥饿者,应令其先适当进食;过度疲劳者,先让其作适当休息。另外,诊室中保持安静,吸拔时,吸力不宜过强等,也十分必要。       (二)、选取适当体位。拔罐疗法的体位选择原则是:局部平坦、松驰,且能保持固定一定时间。因为局部肌肉紧张,不利于吸拔,而变动体位,可造成罐具脱落。在不影响取穴的前提,一般多选卧位,一是此体位易于固定的操作,二是罐具脱落不易摔碎。       (三)、拔罐时拔火罐要避免烫伤。应注意熟练掌握各种吸拔之法,动作要正确、迅速。每种吸拔法之注意点,已有详细说明,这里不再赘述。需要提一下的是,在机体凹凸不平处,特别是关节部位拔罐时,往往不易操作,即使拔住,也容易发生漏气。可事先准备一块湿面团,干湿程度如饺子面。做成五毫米厚之薄饼,置于所拔之部位,其面积宜略大于罐具之口径。可在湿面饼上吸拔。不仅不易发生漏气,而且亦不会
环球医药网成立于2003年,专业提供医药招商、医药代理、信息资讯、品牌展示、药品招商等多元化服务的中国医药招商网站平台
www.qgyyzs.net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2003-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浙B2-20090049
免责声明:环球医药网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,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,请双方谨慎交易,以确保您的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