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意见反馈]返回搜索首页环球医药招商网 > 医药数据 > 按科室查询

 

    肺孢子虫病

    内科
    概述

    肺孢子虫病(pneumocytosis)是由卡氏肺孢子虫(pneumocystiscarinii)引起的呼吸系统机会感染。虫体寄生在肺泡内,成簇粘附于肺泡上皮上,在健康宿主体内并不引起症状,而在营养不良、虚弱的早产儿或免疫缺损患者则可引起肺炎即卡氏肺孢子虫肺炎(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,PCP)。80年代以来发现PCP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,且为其重要致死原因。其临床特征为发热、干咳、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难、鼻翼煽动和紫绀等,症状呈进行性加剧,经特效治疗后可迅速恢复。

    卡氏肺孢子虫广泛存在于人和某些哺乳类动物(如鼠、兔、犬、猫等)肺组织内。隐性、亚临床或潜在性感染相当多见。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多数健康儿童幼年即已暴露原虫,2/3以上可检得IgG抗体。与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中7%~15%抗体效价升高。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。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。健康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。

   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。感染者无性别、年龄、种族、地区等差别。

    病因

    卡氏肺孢子虫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地位尚未定论。一般认为属原虫、孢子虫纲;但近年来有学者根据分子遗传学资料,发现其核苷酸序列与真菌者部分相似,因而认为该虫应归属真菌。大多数学者则支持原虫学说。

    卡氏肺孢子虫主要有两种形态,即包囊和滋养体,包囊前期为两者之间的中间形,其形态学特征欠清。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、直径4~6μm,囊壁厚100~160nm,银染色时呈棕黑色、甲苯胺蓝染成紫蓝色,成熟后,囊内胞质被吸收,内含8个囊内小体,大小为1~1.5μm、多形性、膜薄、单核。包囊破裂后,囊内小体释出,发育为滋养体,滋养体不着色,以二分裂法繁殖。在严重感染者肺内常有大量滋养体,而包囊较少。包囊是重要的确诊依据。

    健康人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,在以下情况下可引起显性感染:①早产儿或营养不良的乳幼儿,多在出生后10~24周内发病;②先天性免疫缺陷,包括体液免疫、细胞免疫或两者兼有;③获得性免疫缺陷,多见于艾滋病、白血病、淋巴瘤和其他恶性肿瘤、结缔组织疾病或器官移植而大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、细胞毒药物或放射治疗,均可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,为诱发PCP的重要原因。

    肺孢子虫为致病力低、生长繁殖缓慢的寄生虫,在人体肺泡I型上皮细胞表面粘附寄生,以肺泡内渗液为营养,呈潜在性感染。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时,处于潜伏状态的原虫开始大量繁殖、对上皮细胞造成直接损害,也阻碍气体交换。肺体积增大、呈肝样变。典型组织学病变为肺泡间隙细胞浸润,在乳幼儿以浆细胞浸润为主,儿童或成人则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,可见巨噬细胞和嗜酸粒细胞,如无继发细菌感染,很少有中性粒细胞浸润。肺泡间隙上皮细胞增生、增厚、部分脱落,可有透明膜形成、间隙纤维化和水肿等。肺泡腔扩大,其内充满泡沫样蜂窝状嗜伊红物质,内含虫体及其崩解物和脱落的上皮细胞等。

    病理生理变化有低氧血症、肺泡-动脉血氧(PAO2-PaO2)梯度增加、呼吸性碱中毒;弥散力减损,提示肺泡毛细血管阻滞(alveolar-capillaryblock);肺顺应性改变,肺活量降低。以上变化可能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的异常有关。支气管-肺泡灌洗液(BALF)分析显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组分降低而蛋白质增高。原虫抑制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的分泌(体外试验)。

    症状

    潜伏期多数为1~2月。根据宿主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。

    (一)流行型或婴幼儿型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孤儿院曾发生流行。起病较隐袭。有厌食、消瘦、腹泻、低热,数周后才出现呼吸道症状,有呼吸增快、干咳、呼吸困难、进行性加重,肺部体征很广,病程10余日至2个月不等。患儿大多死于呼吸衰竭。

    (二)散发型多见于有免疫缺陷的儿童或成人。起病常急,有发热、干咳、速脉、鼻翼歙动、呼吸急促及紫绀。可有胸痛。阳性体征少。起病1周后X线摄片显示双侧弥漫性条索状或斑点颗粒状阴影,自肺门向外周扩散,其后融合成结节、云雾状。偶有少量胸腔积液。血白细胞数正常或稍高,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。有明显低氧血症,动脉血CO2分压正常或低下。如不治疗,几100%死于呼吸衰竭,或死于其他感染性并发症,如巨细胞病毒感染、结核病、真菌感染或弓形虫病等。

    肺外肺孢子虫病在艾滋病发现前甚为少见。但近10余年来肺外肺孢子虫感染已引起重视,其发生率约1~3%。肺孢子虫可经血液、淋巴液播散至淋巴结、脾、肝、骨髓、视网膜、皮肤等。

    检查

    诊断依据:

    1.对免疫缺损的患者,如出现发热、干咳、进行性呼吸困难,胸部X线检查符合间质性肺炎时,应高度怀疑本病。

    2.确诊有赖于病原体的检出。痰液或气管分泌物涂片原虫的检出率低。吸入含3%NaCl的喷雾5~15分钟,后尽力咳嗽,收集痰液,可提高原虫检出率。支气管肺泡灌洗液(BALF)沉渣涂片的阳性率可达85%~90%。近年开展经皮穿刺吸引和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,阳性率可达90%~95%,开胸肺活检易引起出血、气胸等并发症,已基本不用。收集的BALF或纤维支气管镜刷检物沉渣涂片和活检标本找肺孢子虫包囊。传统检查方法采用银染色(GMS)、亚甲胺蓝染色(TBO)及姬氏染色等,但此三种染色方法均为非特异性,有时难以与酵母菌、组织细胞及组织碎片等区分。近年来国内研制成抗卡氏肺孢子虫单抗、行免疫组化染色法提高了诊断的灵敏性,特异性强,结果更为清晰,易于判断。

    3.免疫学检查有对流免疫电泳检测抗原;ELISA、间接荧光试验、免疫印渍试验等检测血清中抗体等。尚不能常规用于临床。隐性感染抗体阳性率亦可相当高,给检测结果的评价增加复杂性。

    本病需与栗粒性结核、真菌病、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等鉴别。

    治疗

    (一)对症及支持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,给予吸氧、改善通气,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。病前所用的免疫抑制剂应停用或减量。如动脉血氧分压过低,应考虑人工辅助呼吸。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监护。

    (二)病原治疗

    1.复方SMZ-TMP剂量为每日TMP20mg/kg、SMZ100mg/kg,4次分服,共2~3周。艾滋病患者用复方SMZ-TMP后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、发热、皮疹、肝炎等,以用喷他脒为宜。

    2.喷他脒每日肌注一次,剂量为4mg/kg,共14~21天。副作用参见"黑热病"节。喷他脒气溶疗法可提高肺组织浓度而减少药物全身吸收。剂量为300mg,每月一次,主要副作用为咳嗽和支气管痉挛(约见于30%~40%)。

    3.克林霉素与伯氨喹剂量前者为450~900mg口服或静注,6~8小时一次。伯氨喹为15mg/d。两者合用,3周为一疗程,用于对前两种药物均无效的患者。主要副作用为皮疹,严重者可有发热、中性粒细胞减少、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。

    4.其他氨苯砜100mg/d与TMP合用的疗效与TMP-SMZ相仿,毒性则较低,氨苯砜的主要副作用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、皮疹、发热、恶心、呕吐;有Gb-PD缺乏症者可出现溶血。三甲曲沙(Trimetrexate):为甲氨蝶呤(methotrexate)的脂溶性衍生物,对卡氏肺孢子虫双氢叶酸脱氢酶具非常强力的抑制作用,剂量为每日45mg/m2(成人),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,可同时应用亚叶酸20mg/m2,每6小时一次,其他副作用尚有皮疹、肝功能损害等。




    内科
环球医药网成立于2003年,专业提供医药招商、医药代理、信息资讯、品牌展示、药品招商等多元化服务的中国医药招商网站平台
www.qgyyzs.net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2003-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浙B2-20090049
免责声明:环球医药网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,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,请双方谨慎交易,以确保您的权益。